亲爱的同学们:
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也是其精神家园,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就不可能有民族的凝聚力,也就没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国民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并且对本国历史存有温情和敬意,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要求我们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而且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清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总体把握;在学习中使同学们加深理解,把握历史的基本规律,感悟历史智慧,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成长成才。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任何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演进都离不开进步青年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推动,青年的成长成才,必须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向而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频共振。我们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极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学习这段历史!
一、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学 时 |
48学时 |
课程性质 |
公共基础课 |
考核方式 |
考试 |
开课学年 |
第二学期 |
起 止 周 |
1—12周 |
二、课程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特点的课程,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同时深刻认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改革浪潮中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等内容。对于同学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了更好地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必须要了解我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我国的今天,还应了解我国的昨天和前天。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掌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们希望实现如下几方面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的主要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出发,通过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展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及取得的辉煌业绩,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围绕“两个了解、三个选择”,使大学生在中学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历史发展的经验以及规律性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
技能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史、国情,增强学生对党史、国史及其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教育学生知史爱党、明史爱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育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智慧,提高大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大是大非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领会“三个选择”。弘扬优良传统,牢守精神家园,增强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及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四、课程学习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共有一个导言,十个章节,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青年学生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内容主要涉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课前预习,帮助指导学生,介绍自己感兴趣、最新鲜的国家时事热点问题,引入每次课要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中学习,跟着老师的思路,ppt和教材内容,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并且把不懂的知识点记下来,方便课后思考或者请教老师。
课后复习,复习重点内容,通过教学大纲安排的课后作业,围绕作业主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回答问题,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作为新时代下成长成才的青年学子应通过主流渠道,阅读社会科学方面的大量书籍、文献、关注媒体新闻、获取广博、高端的正面信息,积极参与国家发展,并将国家发展同自身实际相结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课程学习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在传统面授的过程中,可关注中国大学慕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结合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实际,通过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学会以各种方式完整的表述出来。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同学们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学习方法:
1.理论学习应紧密联系当下中国发展实际。
2.注重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理论知识点的有机衔接。
3.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牢牢把握理论知识的新鲜度。
六、课程安排
(一)授课
课程严格按照进程计划课表进行,每周2次,共4学时,具体上课时间请参看课表。
本着教学相长的基本理念,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引入的教学方法有:
专题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技能、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贯彻“意识、信念和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思想,开展学生知识学习、立场转变、意识强化、信念树立、责任明确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问题研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从现实社会中学生关注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相互讨论中明晰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参与式学习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引入的教学方法有:
校内实践:主要以英模(劳模)报告、成功人士报告、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学生专题研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观看相关教学记录片、职业规划生涯、举办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
社会实践:主要以参观和考察“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周边新农村、社会调研、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兼职等活动进行。
七、教学内容指南
起止周 |
授课章节 |
学时 |
主要内容 |
重难点与教学方法 |
第1周 |
导言 |
2 |
导言 一、中国近代史综述 二、中国现代史综述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
重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难点: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
2 |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 难点:西方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2周 |
第一章 第三节 第四节 |
2 |
第一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节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第四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重点:民族危机激发中华民族的觉醒。 难点:民族觉醒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意义。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二章 第一节 |
2 |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3周 |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三节 |
2 |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衰;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三章 第一节 |
2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4周 |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三节 |
2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
重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难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四章 第一节 |
2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5周 |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节 |
2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的新局面;认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五章 第一节 |
2 |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
重点: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难点: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和开辟的过程。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6周 |
第五章 第二节 |
2 |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
重点: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难点: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六章 第一节 |
2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重点: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难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
第7周 |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
2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
重点: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其意义。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六章 第三节 第四节 |
2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重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难点:正确评价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8周 |
第六章 第四节 第五节 |
2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
重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正确评价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
2 |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第二节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
重点:.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难点: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9周 |
第七章 第三节 第四节 |
2 |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第四节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
重点: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八章 第一节 |
2 |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 难点: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10周 |
第八章 第二节 第三节 |
2 |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重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内容。 难点:正确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八章 第四节 第五节 |
2 |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第五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
重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难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的曲折。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11周 |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
2 |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重点:改革开放的起步。 难点: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九章 第三节 第四节 |
2 |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第四节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重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12周 |
第十章 第一节 |
2 |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重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 难点: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第十章 第二节 第三节 |
2 |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二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重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讲授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
八、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源
(一)教材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1.
(二)参考资料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年.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7.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1-11-12(1).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年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3.罗平汉.历史的节点.[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1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15.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下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6.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
(三)在线资源
1.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
2.中国大学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
3.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https://marxism.pku.edu.cn/
4.课程网络学习平台:https://www.365dx.com/(课程组自建在线网络课程).
5.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http://jhsjk.people.cn/.
6.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http://www.bjcipt.com/
九、课堂笔记
一本凝练、完整的笔记能够反映出同学们优秀的学习习惯及学习风气,对于改变学生课堂玩手机、聊天等不良现象有较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自2020年举办“最美课堂笔记”评选大赛,就是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一堂课50分钟,我们要学那么多的内容,要想全都记住除了用脑子以外你还得准备一个笔记本,记下老师讲的提纲以及重点内容以便日后复习。但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你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听和理解上面。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对着笔记本在脑海中回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内容,包括每一个细节,实在想不起来再看课堂笔记。长期坚持,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减缓对知识的遗忘,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事半功倍。
十、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成绩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占50%,期末考核占50%。
课程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50%+期末考核×50%。
(一)过程性考核
1.出勤(占过程性考核的10%)
根据学校要求,每6学时至少考勤一次。本学期将不定期进行考勤,全勤成绩为100分;每堂课按时出勤,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出勤成绩满分记100分;凡有以下情况者,按标准扣分:请假(病假、事假)扣5分/次;迟到、早退扣5分/次;旷课扣10分/次。旷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根据学院教务处《兰州信息科技学院本科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文件规定,有如下情况将取消该课程考试资格:学生在一学期内一门课程无故缺课累计达到该门课程总学时的15%及以上者;因病、事假缺课累计超过本学期该门课程总学时的30%及以上者;未按规定时间上交作业超过该门课程规定数量的三分之一者。
2.作业(占过程性考核的50%)
该课程至少提交4次平时作业。评定标准。95分: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格式规范,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正确,条理清楚,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字迹工整。85分: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观点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字迹工整,但无自己的观点;75分:按时交作业,格式规范,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65分:未按时交作业,格式规范或逻辑混乱、字迹潦草;0分:作业内容错误或严重脱离主题,抄袭作业或作业内容缺失。作业总成绩为各次作业成绩的算术平均值。
3.课堂笔记(占过程性考核的20%)
该课程至少提交2次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根据具体完成情况教师酌情给分;95分:笔记完整,课内外知识记录详细,重难点清晰,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记录痕迹;85分:完全抄书、抄板书,重难点未突出,无其他记录;75分:笔记完整,无重难点,书写字迹清晰;65分:只记章节框架无详细内容,书写字迹不清晰;0分:无课堂笔记或少于两章(不含)。
4.综合表现等(占过程性考核的20%)
根据该课程全过程的学生表现,教师给予成绩认定。评定标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并踊跃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表现记100分。上课戴耳机、玩手机、睡觉、吃零食、说话等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以上情形扣10分/次。
(二)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完成考核,试卷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题目类型 |
应用题 |
分析题 |
综合题 |
|
权重(%) |
30 |
30 |
40 |
|
十一、结束语
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因此,读历史,了解历史,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勇敢地、自觉地担当起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